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更注重养生保健之道了,也越来越体会到合理营养的重要意义。因为专家提醒过、传媒报道过我国居民普遍缺钙,于是人们就特别注重补钙,这是好事,但由于对营养知识的一知半解,又往往会步入补钙误区。
误区一:食物搭配错,钙损失多
如“菠菜炒豆腐”,圆叶菠菜含钙102毫克/100克,豆腐含钙164毫克/100克,若吃菠菜、豆腐各100克,表面计算可摄入钙266毫克,实则不然。钙离子可与食物和肠道中的植酸、草酸、脂肪酸等形成不溶的钙盐,降低钙的吸收率而随粪便排出。圆叶菠菜含草酸606毫克/1OO克,不但把本身和豆腐中所含钙变成草酸钙,还剩下不少草酸,会影响同时摄入食物中钙的吸收。人们喜吃的“小葱拌豆腐”也是同样道理,小葱含草酸115毫克/100克,其中草酸与钙结合成草酸钙难吸收。的蔬菜先焯后炒,可使部分草酸溶于水,降低草酸含量。另外,谷物含植酸多,易形成植酸钙难吸收,若吃大米可先浸泡使植酸酶活跃,减少植酸。吃发酵面粉蒸的馒头或发面饼,可减少植酸含量。
误区二:孩子大了,不用补钙
钙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,父母们千方百计地为婴幼儿补钙。有些父母认为十几岁的大孩子能吃能喝,会跑会跳,户外活动增加接受紫外线的机会很多,听医生说经紫外线照射,能促进钙、磷代谢,促进骨骼的形成,所以父母们就忽视了大孩子的补钙问题。大孩子大概指的是11-18岁的青少年,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,生长加快,平均每增高1厘米就需要增加钙20克。经调查青少年摄入钙量只是推荐量的50%—60%,未能满足需要,所以大孩子补钙问题不容忽视。人在20岁以前主要为骨的生长阶段,其后的十余年骨质仍继续增加,到35岁左右骨质才达顶峰。在20岁之前足量补钙,可推迟骨质疏松的到来,减缓骨质丢失。
误区三:跟着广告走,得钙少,花钱多
粗略统计,我国钙制剂工厂已超百家,厂家竞争激烈,便在广告上夸大自家产品的优点。如有的广告说“我们生产的钙制剂吸收足、补钙快”,经科学验证人对钙的吸收率在30%-40%左右,不是95%-100%,所谓吸收足便不是事实喽!又如多种钙糖片包装上写的是钙化合物的量而不是钙元素的量,葡萄糖酸钙0.05克、磷酸氢钙0.05克、乳酸钙0.05克,很容易让买者误认为该品含钙是0.15克(150毫克),经计算实际每片含钙元素只有20毫克,若想补钙400毫克/天,则需要20多片,这一大把钙片就难于下咽了。经计算几种钙化合物的含钙量为碳酸钙40%、磷酸氢钙18.89%、葡萄糖酸钙8.93%、乳酸钙13%,应选含钙量高的钙制剂补钙。
误区四:活性钙最好
有人认为有活性的钙易被人利用。活性钙是由水产品牡蛎壳等经高温煅烧而成,多以氢氧化钙为主。因海水易被工业废水污染,难免使活性钙中残存砷、铅等重金属危害人体,有可能会恶心、呕吐、影响胃功能,故为防止重金属中毒,活性钙不宜久吃。
误区五:骨头汤能补钙
有人认为骨头汤能补钙。当然动物骨骼中含钙量很多,但经高温煮成的骨头汤,含钙量并不高,它们的钙释放不出来。有人试验一碗猪排骨汤在把骨砸碎后测其中含钙量只有1.9毫克,我们总不能一天喝上三四百碗骨头汤吧!?再说排骨汤含脂肪量甚多,脂肪酸和钙结合成钙皂,钙不易吸收利用。
误区六:没发现骨质疏松就不缺钙
未发现骨质疏松症状或经X光照片未显出骨质疏松就不缺钙,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如果X片上已出现骨质疏松,骨量至少已损失30%-50%了,可说骨质疏松已经严重了。骨质疏松是指骨细胞内单位体积中骨量的减少,主要是钙、磷、蛋白质基质的减少。人到中年以后,骨量就会逐渐流失,例如老年妇女常感腰酸背痛就有骨质疏松的可能喽!
误区七:骨质疏松没法治
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黄琪仁教授讲了一个故事:一位年过七旬老太太,弯腰驼背、步履艰难,多次骨折,坐着轮椅来到医院,她说:“全身骨痛剧烈,不能入睡,感觉生不如死!”黄教授为她做了骨矿密度检查,结
果表明其腰椎和股骨上端等处骨钙含量是平均骨峰值的50%左右,个别处只有35%,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,骨钙丢失多,易致骨折。黄教授制订了治疗方案。在饮食中增加钙的摄取,多吃牛奶、海产品、绿叶菜和豆制品,并用降钙素类药物以解骨痛,同时应用维生素D。1997年与1994年相比,腰椎骨骨矿密度上升19%,股骨颈约上升8%,疼痛缓解,能拄拐杖行走1000多米,生活基本能自理。黄教授说:“患了严重的骨质疏松症,失去生活能力,只要积极治疗,还是可以重新生活的。”
误区八:乳糖不耐受怕喝牛奶补钙
有些人不愿喝牛奶补钙,他们说喝完牛奶每天腹泻五六次,腹痛、腹胀、产气放屁多。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缺少乳糖酶,产生乳糖不耐受症。但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解决这个问题:
1.从小到老一直别断牛奶,能阻止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生。
2.改喝酸奶。
3.把鲜牛奶分多次少量喝。
4.喝鲜牛奶同时服乳糖酶。
5.与其他食物同吃,不要空腹喝牛奶。
误区一:食物搭配错,钙损失多
如“菠菜炒豆腐”,圆叶菠菜含钙102毫克/100克,豆腐含钙164毫克/100克,若吃菠菜、豆腐各100克,表面计算可摄入钙266毫克,实则不然。钙离子可与食物和肠道中的植酸、草酸、脂肪酸等形成不溶的钙盐,降低钙的吸收率而随粪便排出。圆叶菠菜含草酸606毫克/1OO克,不但把本身和豆腐中所含钙变成草酸钙,还剩下不少草酸,会影响同时摄入食物中钙的吸收。人们喜吃的“小葱拌豆腐”也是同样道理,小葱含草酸115毫克/100克,其中草酸与钙结合成草酸钙难吸收。的蔬菜先焯后炒,可使部分草酸溶于水,降低草酸含量。另外,谷物含植酸多,易形成植酸钙难吸收,若吃大米可先浸泡使植酸酶活跃,减少植酸。吃发酵面粉蒸的馒头或发面饼,可减少植酸含量。
误区二:孩子大了,不用补钙
钙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,父母们千方百计地为婴幼儿补钙。有些父母认为十几岁的大孩子能吃能喝,会跑会跳,户外活动增加接受紫外线的机会很多,听医生说经紫外线照射,能促进钙、磷代谢,促进骨骼的形成,所以父母们就忽视了大孩子的补钙问题。大孩子大概指的是11-18岁的青少年,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,生长加快,平均每增高1厘米就需要增加钙20克。经调查青少年摄入钙量只是推荐量的50%—60%,未能满足需要,所以大孩子补钙问题不容忽视。人在20岁以前主要为骨的生长阶段,其后的十余年骨质仍继续增加,到35岁左右骨质才达顶峰。在20岁之前足量补钙,可推迟骨质疏松的到来,减缓骨质丢失。
误区三:跟着广告走,得钙少,花钱多
粗略统计,我国钙制剂工厂已超百家,厂家竞争激烈,便在广告上夸大自家产品的优点。如有的广告说“我们生产的钙制剂吸收足、补钙快”,经科学验证人对钙的吸收率在30%-40%左右,不是95%-100%,所谓吸收足便不是事实喽!又如多种钙糖片包装上写的是钙化合物的量而不是钙元素的量,葡萄糖酸钙0.05克、磷酸氢钙0.05克、乳酸钙0.05克,很容易让买者误认为该品含钙是0.15克(150毫克),经计算实际每片含钙元素只有20毫克,若想补钙400毫克/天,则需要20多片,这一大把钙片就难于下咽了。经计算几种钙化合物的含钙量为碳酸钙40%、磷酸氢钙18.89%、葡萄糖酸钙8.93%、乳酸钙13%,应选含钙量高的钙制剂补钙。
误区四:活性钙最好
有人认为有活性的钙易被人利用。活性钙是由水产品牡蛎壳等经高温煅烧而成,多以氢氧化钙为主。因海水易被工业废水污染,难免使活性钙中残存砷、铅等重金属危害人体,有可能会恶心、呕吐、影响胃功能,故为防止重金属中毒,活性钙不宜久吃。
误区五:骨头汤能补钙
有人认为骨头汤能补钙。当然动物骨骼中含钙量很多,但经高温煮成的骨头汤,含钙量并不高,它们的钙释放不出来。有人试验一碗猪排骨汤在把骨砸碎后测其中含钙量只有1.9毫克,我们总不能一天喝上三四百碗骨头汤吧!?再说排骨汤含脂肪量甚多,脂肪酸和钙结合成钙皂,钙不易吸收利用。
误区六:没发现骨质疏松就不缺钙
未发现骨质疏松症状或经X光照片未显出骨质疏松就不缺钙,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如果X片上已出现骨质疏松,骨量至少已损失30%-50%了,可说骨质疏松已经严重了。骨质疏松是指骨细胞内单位体积中骨量的减少,主要是钙、磷、蛋白质基质的减少。人到中年以后,骨量就会逐渐流失,例如老年妇女常感腰酸背痛就有骨质疏松的可能喽!
误区七:骨质疏松没法治
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黄琪仁教授讲了一个故事:一位年过七旬老太太,弯腰驼背、步履艰难,多次骨折,坐着轮椅来到医院,她说:“全身骨痛剧烈,不能入睡,感觉生不如死!”黄教授为她做了骨矿密度检查,结
果表明其腰椎和股骨上端等处骨钙含量是平均骨峰值的50%左右,个别处只有35%,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,骨钙丢失多,易致骨折。黄教授制订了治疗方案。在饮食中增加钙的摄取,多吃牛奶、海产品、绿叶菜和豆制品,并用降钙素类药物以解骨痛,同时应用维生素D。1997年与1994年相比,腰椎骨骨矿密度上升19%,股骨颈约上升8%,疼痛缓解,能拄拐杖行走1000多米,生活基本能自理。黄教授说:“患了严重的骨质疏松症,失去生活能力,只要积极治疗,还是可以重新生活的。”
误区八:乳糖不耐受怕喝牛奶补钙
有些人不愿喝牛奶补钙,他们说喝完牛奶每天腹泻五六次,腹痛、腹胀、产气放屁多。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缺少乳糖酶,产生乳糖不耐受症。但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解决这个问题:
1.从小到老一直别断牛奶,能阻止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生。
2.改喝酸奶。
3.把鲜牛奶分多次少量喝。
4.喝鲜牛奶同时服乳糖酶。
5.与其他食物同吃,不要空腹喝牛奶。